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一曲自然女儿情窦初开的赞歌 -----《边城》导学 王玉祥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7-10-20 14:16 【查看次数】:

一曲自然女儿情窦初开的赞歌

                                          -----《边城》导学

王玉祥

(发表于《文学校园》1911年第5期)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在文坛享有盛名,它以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原作第13、14、15章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内容大体为上个世纪初湘西的茶峒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一起爱上了碧溪上一个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这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没有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纠葛,但作品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诗意美。原始古朴的湘西地域风光,月夜隔岸唱情歌的风俗人情,淳朴、善解人意的爷爷,清纯、不谙世事的翠翠,深深地吸引着打动着读者的心扉。

沈从文说过,“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在边城里,有一汪清泉--碧溪,有一方净土--茶峒,有一腔痴情--翠翠,让我们感受到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至美和真爱。这是一曲自然女儿情窦初开的赞歌。故事中的翠翠十七岁,正值人生的花季,她一直住在乡间,没有走出自己的家乡,没有离开过爷爷,吮吸着大自然的雨露长大,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古朴的民风民情净化出像碧溪水一样透明的性情。她是大自然的女儿,情窦初开时非常清纯,非常多情,不染一点尘滓,全不晓得城市中的男女恋情全被物欲这根绳拴着。她的爱情是那样透明,清亮亮的,纯洁得令人心醉。翠翠的爱情诠释了人世间爱情的真谛,不为物欲所累的情感是美的,自然的爱情为至美。

节选部分读者乍一读可能不喜欢,因为文本没有常见的爱情描写,有的只是大段的主人公心理描写,这些与读者面对爱情小说的阅读期待形成反差。小说的美在哪里呢?如何解读节选内容呢?请记住作者给我们谱写了一曲自然女儿情窦初开的赞歌。翠翠是一个自然的女儿,当爱情降临到她身上时,骚动不安的她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无由得之。在爷爷的启发和引导下,她的爱情意识由朦胧变得明确,最后,坠入情网,由渴望被人爱到勇敢地去爱人。小说刻画了翠翠情窦初开时由不懂得爱到追求爱的心理变化过程,外表矜持、羞涩、温婉腼腆而内心痛苦、“放肆”、炽热多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有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初学者应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体验翠翠的心灵历程,欣赏未被城市文明污染自然女儿进入恋爱季节的真挚

一、爱情降临时潜意识的骚动和莫名的忧伤

第十三章主要刻画翠翠进入青春期骚动不安的心理。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就是人物骚动不安心理的映衬。内心萌发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下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周围各种事物生机勃勃,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翠翠为什么会有点薄薄的凄凉?原来“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进入青春期的翠翠情感上有了异样的需求,看到周遭是那样的热闹和欢乐,自己就倍感寂寞,不由得“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情无所依的翠翠心里很是烦躁,“想要在一件人事上攀住它”,爱情降临时少女的情感需要有寄托。但没有人能体会到一个思春少女的情怀,翠翠觉得“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翠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青春期的女孩喜欢向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可母亲早死,女儿家的心事不知向谁诉说,爷爷是他的依靠,年迈的爷爷却不懂得孙女儿的心思,不能理解一个花季少女的情怀。“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引起了孙女儿的怨恨,她怪外公不懂她的感情,想让外公着急,“惩罚”一下外公。于是想象自己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找她,到后拿刀去杀她。翠翠的“胡思乱想”想为平凡的情感寻求一点刺激。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翠翠百无聊赖,“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忽然哭起来了。”翠翠为什么哭?哭爷爷不来陪她,还是哭自己会有那样的胡思乱想?谁也搞不清楚,恐怕连翠翠也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哭,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总之,翠翠就是想哭。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思绪随着萤火虫走得很远,她渴望远方,实际是渴望一种爱的情愫,这爱的情愫还在远方,还为降临到她的身上。

二、父亲与母亲浪漫的故事点燃了翠翠心中爱情的火种

翠翠对母亲的故事很感兴趣,当爷爷同翠翠到门外高崖上去说翠翠母亲的故事时,“翠翠听来神往倾心”。父亲和母亲的浪漫情事暗合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渴望爱情的心理,翠翠刨根问底,非要爷爷把故事讲完不可。听了父母的故事,爱情的火苗在翠翠的心中燃烧起来,母亲的爱情悲剧让翠翠百感交集,无从排遣。“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见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总之,父亲与母亲浪漫的故事点燃了翠翠心中爱情的火种,没有听外公讲父母唱情歌私定终身的故事,翠翠心里的爱情是不会清晰和坚定起来的。

第十四章,作者诗情画意地表现翠翠对爱情的憧憬。哭了一天的翠翠疲倦了,进入了爱情的梦乡,“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虎耳草在当地是爱情的象征,摘虎耳草,表明她渴望自己的爱情,为了所爱的人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翠翠对爱情有了一种朦胧的向往,摘虎耳草体现着对爱情不自觉的追求。通过这个梦翠翠完成了性格的转变,青春期的骚动不安变成对爱情的渴望,爱情的情愫已在她的心中萌发。

三、在爷爷的帮助下,翠翠的爱情意识完全觉醒

自然的女儿虽对来到的爱情懵懂无知但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同爷爷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翠翠急切的样子说明她意识到爱情之花已绽放在她的心田里。她觉得歌声又软又缠绵,自己像跟了歌声各处飞,她分明感觉到了爱情的美好,在畅想着爱情。翠翠想去爱一个人,但爱情的对方是谁,应该是谁,她还不清楚。翠翠不同今天的城市少女,看上谁就大胆地去表白。翠翠毕竟只有十七岁,在大自然中长大,不知世俗文化的爱情为何物,不明白应该怎样去爱一个人或得到一个人的爱。

情窦初开的翠翠要恋爱,离不开爷爷的帮助。年迈的爷爷听到了外孙女儿的梦,只是“温和悲悯地笑着”,爷爷理解孙女儿的心事,知到孙女儿想恋爱了,“温和悲悯地笑着”  爷爷想帮助翠翠实现自己的爱情,首先到城里找到了大老,暗示大老走马路能让翠翠欢喜,其次,爷爷 “一到了晚间就故意从别样事情上,促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爷爷引导着孙女儿去寻找爱情的另一方。爷爷明白翠翠潜意识里喜欢妈妈那样的恋爱方式,愿意“走马路”,愿意用男女对歌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爱情。小说里有一段爷爷和翠翠的对话描写,无论谁读到这里都会感到一种甜蜜和幸福。爷爷说:“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翠翠说:“唱得好听我就听下去,听三年六个月。”……这段对白可算是一曲自然女儿情窦初开的赞歌。

四、坠入情网,主动地去追求爱情

翠翠渴望爱情,但她的爱情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她不清楚。当爷爷把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提亲他兄弟走马路为她唱歌攀交情的事挑明以后,“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过了一会儿,说:“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终于知道了唱歌的人就是自己神交已久前年端午节遇到的那个英俊少年,不由得又惊又喜,少女的羞涩使她变得矜持起来,低下头不语等于向爷爷承认了爱情的对象。神秘的面纱揭开以后,翠翠开始恋爱了。她渴望对溪有人对她唱情歌,自己隔溪应和,倘若如此实在太美丽了。沉默不语的翠翠内心非常希望听对方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似乎”一词说明翠翠的爱由朦胧走向明朗,开始主动追求所爱的人了。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听不到渴望的情歌就自己吹奏,自己吹不了就让爷爷吹,爷爷吹奏的曲子对坠入情网但情无所依的翠翠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心被吹柔软了”一句说明翠翠完全陶醉在自己的爱情梦中,以至到后来要求爷爷给她唱歌。年迈的爷爷懂得外孙女儿内心的渴望,唱了一支又一支那天晚上傩送唱的歌,浪漫的情歌使翠翠心里踏实了,听完后,她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此时翠翠确定了自己的心上人,她要把虎耳草交给傩送,她决定去爱傩送。翠翠完成了性格的转变,走出了单相思的爱情憧憬,自觉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了。翠翠最后的选择是宝贵的,因为一厢情愿式的单相思是称不上爱情的。

《边城》讲述的爱情故事优美、纯真,给人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男女主人公自始至终没有面对面交往,没有爱情表白,甚至当地流行的青年男女情歌对唱也仅仅是男方刚诉完衷肠就没下文了,他们用特殊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窦初开,没有上演男欢女爱的世俗剧。阅读这样的爱情小说,读者没有遗憾,没感到枯燥,相反,对这种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的爱情却拥有另外一种心情,在看惯了浪漫全是表演出来的当今爱情故事之后再来品味自然女儿的爱情,仿佛有一股山涧里的溪水汩汩流淌在心头,顿觉是那样清爽,那样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