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是谁在拨动心弦?——我读《最后的常春藤叶》 徐琴琴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7-10-20 14:16 【查看次数】:

是谁在拨动心弦?

——我读《最后的常春藤叶》

徐琴琴

  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3.10)

摘要:本文抓住《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一个言谈怪异的医生、一个心理脆弱的病人以及一片真假难辨的叶子来进一步品读经典,重现一个充满爱与真诚的世界,展现美好高尚的人性美,让这篇佳作穿越了时空,拨动着我们的心弦,给我们带来了永久的感动和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最后的常春藤叶 医生  病人  叶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一篇杰作,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几个萍水相逢的穷画家如何在患难中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作品虽短小简单,却深深的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结尾处那出人意料的谜底,老贝尔曼先生忘我牺牲的精神,朋友们真挚深厚的情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带着“含泪的笑”再一次细细品读这篇经典杰作时,又体味到了一些更深刻的感动。

一、一个言谈怪异的医生。

读这篇小说最令人关注的当然是那三个“患难见真情”的潦倒画家,但是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引起了我的重视,就是那个给琼珊看病的医生。这位医生的谈吐有些特别,文中用了好几百字来记叙他的言语。那么,他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仅仅是告诉我们琼珊得了严重肺炎吗?那么何必费这么多笔墨去写呢?几句话一带而过也能体现一个医生的职责。我以为这个医生的作用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这位医生诊断病人的方式很独特,他更像一位心理医生:

“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这位医生和苏艾看似轻松的对话让我们忍俊不禁,而实际上他向我们宣布了两个信息:一是琼珊病得很严重;二是她没有任何活下去的动力。因此才惹得“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声,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其实这位高明的医生已经暗示苏艾:一个垂死病中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精神要有所寄托才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因此当琼珊把自己的生命寄托给脆弱的常春藤叶时,她的朋友们就全力去维持着这荒唐的“活着的理由”来拯救可怜的琼珊,才有了下文老贝尔曼冒着风雨去画常春藤叶,才使这一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并且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其次,在故事的结尾处,当琼珊决定好好的活下去,并为战胜病魔而努力时,作者又通过这位医生之口为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在朋友们的努力下,琼珊正在快速的康复,她得救了!但是救人者老贝尔曼先生却为了帮助琼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位医生看似是小说塑造的不起眼的次要人物,却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上起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挽救琼珊生命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医生,他尽职尽责,细心的观察着病人的精神状态,关注着病人病情的每一次转变,对病人的康复表现出由衷的快乐。他又不仅仅是一位医生,更像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他从这里可能得不到多少酬劳,但仍然如朋友般尽心尽力的照顾着这里的每一个病人,他的身上也体现着一种宝贵的精神品质,那就是超越了金钱、超越了权力的爱心与真情。

二、一个心理脆弱的病人。

在品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的一位学生曾愤愤不平的说:“都是这个琼珊,遇到困难就被打倒,她应该勇敢的与病魔抗争,而不是轻易的屈服,太软弱了!害得朋友们都跟着遭殃!”是呀,如果琼珊不那么脆弱,怎会害得朋友为她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作者有意安排这样的一个人物,除了衬托出老贝尔曼先生的高大形象,还有别的什么深意吗?琼珊的绝望真的这么简单吗?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小说开篇时的一段的环境描写。这里生活条件恶劣,并且疾病流行,人们都穷困潦倒。琼珊和她的朋友们都是潦倒落魄的画家,合租着这里廉价的房子,在这种情况下,琼珊又身患重病,怎能不感到绝望!而且又会连累自己的朋友跟着自己吃苦。在文章中,苏艾曾这样好心的劝说琼珊打起精神,好好吃饭:

“……现在喝一点儿汤吧。让苏艾继续画图,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儿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她自己的馋嘴。”

为了照顾生病的琼珊,苏艾必须更加努力的工作,本来日子就过得贫寒,如今更是雪上加霜,这位病人怎么坚强的起来:

“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她干脆把自己的生命寄托给对面墙上那个衰老枯萎的常春藤,也许对她来说,死了反而对大家都是解脱。如此看来,她确实“脆弱”的合情合理。

然而朋友们对她仍然不离不弃,苏艾处处为她着想,为她鼓劲,并且尽量不让琼珊去关注那几片枯萎的常春藤叶,尽自己的努力照顾着琼珊的生活,还有老贝尔曼先生在背后默默地关怀,这里处处体现了友情的温馨。在这样一个物质贫乏的环境中,几个萍水相逢的朋友悉心照顾着这样一个垂死绝望的病人,更闪现出了耀眼的人性光辉!

三、一片真假难辨的叶子

 “欧·亨利式的结尾”往往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小说结尾处是真相大白的时刻,那片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叶子原来是老贝尔曼先生画在墙上的,这片叶子救了琼珊,却让老画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结局虽然让人感到意外,但是也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文中有很多地方暗示了这片叶子是假的,但是有人对这篇小说的构思还会有些疑问:“琼珊也是一位画家,难道她就没发现叶子是假的吗?”

当然这样的安排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文本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几种解释:琼珊生病了,发着高烧,自然看不清楚;病人躺在床上,距离太远,看不清;还可以解释为贝尔曼先生画得逼真,难辨真假,体现老画家高超的画技。

对此,我想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其实文中并没有提到琼珊到底看没看出叶子的真假。我认为琼珊实际上已经知道这片叶子是假的了。

在文章的倒数第十段,当又经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后,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她的态度突然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琼珊的心理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变?她躺在床上久久的看着那片叶子,她到底悟到了什么?我想琼珊并不傻,她应该知道那片枯萎的藤叶是不可能经历太多的风雨。她是一位画家,她的朋友们都是画家,而且大家都非常的关心呵护她,“冥冥之中”就是那珍贵的友情让那片叶子一直“贴”在墙上,而没有随风飘落。她此时应猜到了那是片“伪装”的叶子,是朋友们在帮她树立活下去的信念。她认为自己过去‘邪恶’,就是因为辜负了朋友们对她的一片情意。最终她被朋友们的真挚友情打动,决定振作起来,好好活下去!

琼珊的病能够真正好起来,表面上是由于那片不掉落的叶子起了作用,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起了作用。所以在这个贫民窟,在这个疾病横行的地方,“肺炎”的脚步放慢了,什么也抵挡不住“爱心”的力量。几个患难与共的朋友一起为琼珊画上了一片生命的绿叶,筑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把一切困难都挡在了墙外,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什么也打不垮他们!

掩卷沉思,感慨良久。无论是舍己为人的老贝尔曼还是真诚善良的苏艾,无论是尽职尽责的医生还是身患重病的琼珊,文中塑造的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是作者所歌颂的对象,都是美好高尚的精神品质的代言人,欧·亨利用他细腻高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真诚的世界,让这篇佳作穿越了时空,拨动着我们的心弦,给21世纪的我们带来了永久的感动和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姚莉 《最后一片藤叶》的艺术特色  文学教育 2008.(8)

[2]周旭荣 《最后一片藤叶》主题的多重性文学教育 2007.(9)

[3]邵正堂 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3)

[4]尚玉瑞 温情面纱下的悲凉情调——《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反讽艺术浅析 语文学刊 2007.(9)

[5]邹惠华 《最后一篇叶子》教学设计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6]王希宝 简析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7] 任诚刚王玉敏 杰作里的真正杰作——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赏析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7)

[8] 樊林 匠心独运的反衬 惊世骇俗的震撼——浅议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