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讲好一中故事,传承优良传统”:听王玉祥老师讲述语文组的那些年、那些事……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7-06-06 03:10 【查看次数】:

作者简介

王玉祥,中学高级教师,日照一中语文学科教研室主任,市语文教学能手、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省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文学校园优秀教师。

江山代有才人出,薪火相传泽杏坛

                       ——记日照一中语文组

  我所写的一中语文组,指的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的语文组。因为我是1993年走上工作岗位的,了解的语文故事,认识的语文老师,只能从那个时候开始追溯。物换星移,人事沧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近四十载,若从参加工作之日算起,按照十年算一代的传统说法,已有四代语文人齐聚今天的语文组。如今,全组四代同堂,老中青相结合,可谓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家庭。

  说起语文组,我心头涌出一股股感恩的暖流。语文组培育了我,让我成为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语文组成就了我,让我收获了充盈而又浪漫的语文人生。我感谢她,因为没有她,我感觉自己就变成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纵然身处华屋心依旧在路上;我尊敬她,因为没有她,我感觉自己就变成一艘失去航标的小船,任凭风打雨吹去。我渴望自己能为语文组写下一首光照千秋的诗作,以表达我对语文组的敬仰之情,无奈,才学不足,无法拥有生花妙笔浓墨重彩地讴歌她,今天,只能以拙劣文字讲讲语文组的优良传统和不应被世人忘记的语文故事,我要用真诚的感情弥补我文字的枯燥乏味,以我的赤胆忠心奉献给为大一中做出大贡献的代代语文人。

  同学校一样,语文组也在发展壮大着,今天的语文组算是“兵强马壮”。语文组的“强大”,固然与学校一代又一代领导的关怀、重视、支持分不开,但深究其根源,也是因为她始终保持着一个良好的组风。正是有一个好组风,代代语文人薪火相传,团结协作,共同奋斗,不仅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和历史使命,而且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语文组的组风,概括来说,就是本色为人,实在做事。语文老师为人大都实在、厚道。能吃苦,肯出力。只知真干,不知偷奸耍滑;只知实干,不知沽名钓誉;只知干活,不知世上还有名利双收之事。人人厚道,气氛就融洽,容易团结,能够和睦相处。可以说,我眼中的语文人个个为人正派,做事光明磊落,爱耍心眼儿的,爱占小便宜,喜欢算计他人的,不多见。

  语文组的老师爱浪漫,一到春天就要结伴踏青春游,一到秋天就要相约登高下海;语文组的老师爱热闹,逢周末有聚餐的习惯,遇假期有串门的礼仪;语文组的老师重情义,谁家有喜事就随份子钱,谁家有难事就伸手支援;语文组的女教师爱集体逛街,男教师爱扎堆侃大山。正是这样一群语文人,来到办公室就有家的感觉,同事似亲人,干群如伙计,其乐融融,让人羡慕得不得了。有时,大家在办公室坐时间久了,到了吃饭的点儿,就“抓大头”,“凑份子”。收入微薄家庭负担沉重的老师们常常囊中羞涩,到了饭店也不敢“大吃大喝”,仅仅炒俩青菜,“绿豆芽”、“土豆丝”,再加两个硬菜,“猪头肉”、“笨鸡蛋”。如此“嗨一顿”,图的就是一份和睦,一段真情相处的时光。

畅游大海,逸兴遄飞

春暖花开,海边举杯

登高望远,遥襟甫畅

艳遇桃花,春风满面

夏蝉初鸣,相约“小桥流水”

  语文人人格魅力、学术素养、敬业情怀的折射。我始终敬佩第一代语文人,他们不仅为日照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用自己的人品、理想、奉献缔结了积极向上的学科文化。他们,是值得我们学习、赞美和怀念的。列宁说,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不能忘记他们的语文故事。为了我们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我斗胆拿起笔用生涩的词句记叙他们的几个故事,希望大家铭记这一代人,继承优良传统,守正创新,挥洒自己的才华、汗水,继续谱写我校语文事业的新篇章。

       优良传统之一:教研风气浓厚,干群关系融洽

  “你说的不对”,“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语文组办公室又传出争吵声。

   大家对此并不惊讶,因为语文组那几个老家伙习惯以“吵架”的方式进行备课。他们喜欢研究,可以说研究的风气相当浓厚,他们整天在讨论着、争论着。白天,他们在“争吵”着;晚上,“这帮人”也齐聚办公室,先是争论,渐渐演变成“争吵”,最后争得脸红脖子粗。这样的集体备课,在当时可谓学校的一大景观。那时候,王成一老师最活跃,他知识面广,善言辞。别人一提出问题,他就慷慨激昂,提出自己的看法。话音刚落,“不服者”就质疑。“老纪”(纪开锦老师)、“老张”(张继法l老师)、“老贾”(贾元璞老师)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房间的“研究气氛”骤然紧张,一场“舌”战全面爆发了。

  争归争,吵归吵,每次集体备课结束以后,大家都很畅快,问者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答者踌躇满志,洋洋得意。集体备课在早年的语文组搞得相当扎实,应该说,集体备课不是被领导组织出来的,而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热心教研,潜心研究,“教”“研”并重,成了语文人自觉的追求。语文组秉承“勤朴勇诚”的校训,重视教研,研究气氛民主、热烈。每次争论,看似“争吵”,其实,每次都没伤和气,大家本着学术至上、真理为师的原则,争论归争论,从没因学术之争影响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德高望重的不以地位欺人,老年龄大的不以岁数压人,有头衔的不以权势凌人。总之,研究时,论者不怕丢了面子,反驳者不给对方面子;争论时,大家似乎忘记了对方的年龄、身份、地位,谁有理谁就高嗓门,谁无理谁就脸红脖子粗。

  最有意思的是,每逢“舌战”必有聚餐。挑头的总是王成一老师,论战结束以后,他常自告奋勇到大集上买个猪头或羊腿什么的,用自行车驮回家,亲自操刀下厨,我们几个青年人打下手,在厨房里又洗又刷,“老纪”、“老张” 、“大卜”(卜照波老师)等几个人在一边玩“够级”,边打边问,“成一,你会炒菜吗”。王老师幽默地说,“能炒熟”。听者听了说道:“能炒糊,你这什么手艺!”房间里顿时响起一阵大笑,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浓厚的教研气氛,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也建立在融洽的干群关系上。在我校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许多领导干部,特别是傅强校长一直走在语文教学教研的第一线。

  傅校长很早就走上干部岗位,但他从不脱离教学教研。记得那时市教研室常在五莲、莒县开展活动,傅校长常同老师们一道参会学习。我清楚地记得,1998年9月份,市高三一轮复习语文教学研讨会在莒县一中召开。傅校长当时是政教主任兼高三年级主任,行政事务很多,大家没想到他能去开会,出差申请时,没报上他的名字。他得知后,来到语文办公室笑着说,以前开会都不把他落下,怎么这次就被“剥夺”待遇了。记得那次,我们一行在学校门口搭乘两辆三轮车去了日照汽车站,没想到在莒县汽车站下车后,竟没有找到搞出租的三轮车。随着傅校长一声“走吧”,我们来了一段“急行军”。半路上,终于碰上一辆三轮车,于是我们六七个人全挤上去。傅校长说谁瘦就坐他大腿上,大家嘻嘻哈哈地说程明芳老师体重轻,傅校长说咱乐意人家还不乐意呢,小王(笔者)你坐吧。三轮车一路颠簸,像一个老人走路似的晃晃悠悠到了目的地。下了车,“大卜”老师叹曰:此行难忘矣!

  傅校长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后,依旧参加语文教研活动。例如,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会,他必到。集体备课,研究的是教学内容,单调、漫长,通常每次要持续两个小时。按理说,傅校长到会提提要求讲几句话,就可以离会了,但他不这样做。每次来办公室一坐就是两个小时,过程中,显得极其有耐心,不轻易插话,总是认真倾听其他老师的发言,有时也在笔记本上记着,直到最后他才说几句话,话也不多,多是肯定之语。还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每个学期两次教学常规检查,我总是请示他,每次他都说有空我就去,结果每次他都来了。他站在桌前一页一页翻着,边看边向我说着一些老师的优点,谁写得多呀,谁写得认真呀,谁编的导学案好呀……傅校长就是这样,始终不忘教师本色,始终走在教学教研第一线,给全校教干教师作了榜样。

      优良传统之二:一丝不苟“刻”讲义,认真备课一辈子

  大家知道,教师课前备课通常指编讲义和写教案。我之所以敬佩第一代语文教师,是因为他们学识渊博,并且有着令人感动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敬业情怀,尤其他们的备课功夫着实让人敬佩不已。那时候编印讲义,不像今天如此方便快捷,需要人工“刻”讲义。即把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非常缓慢,一“刻”就是一整天,那劳累的滋味真是一种痛苦。“刻”讲义,可以说是当时老师的一个基本功,有了这样的绝活,就是拥有了一样看家本领。很多老教师“刻”讲义那真叫绝,一笔一画,非常工整,“刻”出来的讲义漂亮得很,简直是艺术品。我一到学校工作,就听说一位擅长“刻”钢板的大师——戴继超老师。

  戴继超老师,我市首批语文特级教师。我工作时,他已退休了,没见到他“刻”的讲义,有幸多次聆听他的教诲。当时学校聘他到视导组工作,视导组是一批学校返聘的老教师,职责是听课评课,帮扶青年教师。当时的“老家伙们”真能干,每天都上班,每天都听课。学校当时有规定,讲课人在被听后要主动到视导组办公室接受评课。有一次,戴老师听完我的课,我诚惶诚恐地去接受评课,很紧张,毕竟戴老师头上有名师的光环。可戴老师对我是和蔼可亲的,他没有评我讲得怎么样,而是慢条斯理地向我讲述他的语文故事。他说他上课最怕学生,从不敢正视学生,上课时眼睛基本盯着屋梁看,但他清楚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因为课前他预想了课堂每一个环节,对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全写到备课本上。他反复琢磨学生听课以后会有什么疑问,教师该如何应对,全写到教案里,因此,每次上课他都要写教案,每次都写上几遍,一写就是十几张纸的内容。他说,他站了一辈子讲台,最得意的不是上课,而是备课。有人说,戴老师备课,“备”出一个特级教师来,此话说得不无道理。

        优良传统之三:做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有文艺范的语文老师

  现在流行这么一句话,教育使人富有,文学使人高贵。受所学专业影响,语文老师大都喜欢追求文艺范气质,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成为语文老师自觉的专业追求。课堂上,深受学生追捧的就是老师的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应该说,语文老师的特色,就是诗意。没有诗意,语文教师就丢了本色。

  在第一代语文教师中,有这样几位文艺范老师。

  臧春生副校长,我省第一批语文教学能手。臧校长,熟悉他的人都会被他的妙语连珠、引经据典所折服。臧校长读书读得多,记忆力惊人,很多词句、诗文,过目不忘,张口便娓娓道来。臧校长有个特长,善于因情因境,化用一些诗文典故,借题发挥,自成一说。有人说,臧校长讲话喜欢跑题,但我听了却觉得顺畅、惬意。臧校长平素说话尚且如此,在课堂上,更是以妙语连珠取胜。记得听过臧校长一段课堂开场白:好的材料需要巧妙的安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的前提是“巧”。详略不当,选的材料好则好矣,文章失之大矣。请同学们读几篇文章,读罢大家议一议,评一评,看看详略不当的害处。发言时,请畅所欲言,不可袖手无言作壁上观状……臧校长多次跟语文同仁讲,语文教师是吃“开口饭”的,要读书,要背诵诗词佳作,心有诗书言自美,腹有诗书课自雅。这些话,至今我仍奉为至理名言。

  包为业老师,上世纪日照大地很有名气的一位老师,现已驾鹤西归。包老师一生,没有任何头衔,却在社会上学校里享有很高的威望,领导器重他,家长尊敬他,学生爱戴他。我有幸与包老师共事一年,之后包老师就退休了。这一年,包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尤其他的为人和课堂教学,让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语文教师。包老师为人友善,算是谦谦君子类型的。他从不好为人师,指手画脚,评论一些是是非非。对人,说话非常客气,彬彬有礼,不温不火,得体又有涵养。尤其在课堂上,他语言严谨、说话有分寸,从不掺杂丝毫的主观情感。他说,课堂语言应严肃、庄重,教师不能率性发言,教学语若带着个人情绪,教学容易有过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他从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这与他同时代的一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跟学生海聊山侃形成鲜明对比。我多次听包老师的课,觉得他上课语言理性,语气却透出温和、亲切来。尽管不说普通话,但吐字清晰标准,声音洪亮,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

  张守瑛老师,资深备课组长,长期担任文学社首席指导教师。我参加工作,就拜张老师为师父。我认识张老师时,她已是中年,但在我心目中,张老师是个爱好写作的文艺女青年。她喜欢写文章,喜欢编印个小报、刊物之类的。她大力支持我和卜薇老师办红枫文学社,她说以前学校文学社一直是她和王成一老师搞,现在就交给你俩了。张老师教学非常严格,做事非常认真,对任何事,不糊弄,不敷衍。违背语文教学的事,她总是去找领导申诉,去跟年级主任、班主任协调。她对工作较劲,对青年教师却关爱有加。有一次,她跟我和卜薇老师说起办文学社的事儿,说着说着就错过了食堂卖饭的时间(当时,我和卜薇老师都未成家),她非常热情地邀请我俩到她家吃饭,我俩也没客气就跟着去了。去了才发现,张老师事先没准备,当时她也有点儿尴尬。碰巧的是,张老师的爱人叶校长(当时担任市实验中学校长,现已故去)回家了,见此情景,赶紧出门买办。此事,我终生难忘,至今,卜薇老师常跟我念叨起张老师对青年后辈提携爱护的往事。

  腹有诗书、爱好文艺是语文老师应有的专业素质,也是一个人走向艺术生命的支撑。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语言家、文艺家,但一定要做爱好读书写作、有着文艺情怀的人,用自己的诗意情愫哺育学生的诗意心灵,引导学生爱上语文,喜欢学语文。如今,在应试体制下,我们可能无法保证我们的课堂是文学课堂,但一定要做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有文艺范儿的语文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叫语文老师。

 优良传统之四:永远走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活到老,追求到老,做“且行且吟”的模范

  单东升老师,省特级教师,我校首批正高级教师。我认为,单老师是一个大器晚成的教师。单老师1994年调入日照一中,当时他三十七八岁了。加盟语文组后,在不惑之年有余之时,报名去讲省优质课,结果拿了一等奖;将近知天命之年,评上省教学能手;五十多岁又评上特级教师,接着副高进正高。曾有人说,单老师的成功,缘自极高的天赋,非一般人所能比的。诚言,单老师长得温文尔雅,有书生气质,又天生一副好嗓音。这样极富语文范儿的语文老师,自然能成名师。不过,我认为他的追求精神,尤其他的专业发展意识,值得大家学习。君不见,不少人年过四十,多多少少有点职业倦怠,于是放慢了人生追求的步伐。单老师却给我们做了一个活到老、学到老、追求到老的榜样,尤其在临近退休时,还发愤著书,出版教学成果。单老师说,那些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谢绝了一切应酬,整天把自己关进屋里,不停地在键盘上敲着,呕心沥血,焚膏继晷,写完两卷本的煌煌著作——《且行且吟》。如此辛苦,只为师生立言,这在全校也是寥寥无几的。试想,他若没有专业追求的情怀,怎能在颐养天年之际出如此苦力。

单东升老师与本文作者

优良传统之五:教出自己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师之路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显著的相同之处,就是习题教学,尤其在高三,语文完全等同于数理化了,做题是教学的全部,分数是教师的命根。不少教师为抓考试分数,下尽了功夫,出尽了牛马力。有些老师害怕教高三,教了高三就发愁。但语文组有两个老教师在这方面却游刃有余、自得其乐。

   张继法老师,高三名师,以擅长习题教学而闻名。张老师与我搭档多年,我很了解他,他教学做得扎实,教学质量相当高,他最能做题,可谓做题的高手。学生练的,他全做;学生不练的,他也全做;他要求学生做的题,自己必先做一遍,然后再给学生布置。他编练习题讲义,非常严谨,一丝不苟,通常自己做大量练习,再从中精心挑选。张老师对待习题教学就是如此认真,所以,学生都戏称他是“高考题大帅”,同仁都称赞他是高三教学的行家里手。从张老师身上,我悟到,世上无难事,只怕肯钻研。只要功夫深,抓分并不难。

  “课内教学”与“课外作业”就像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走路”,才可能走得稳,走得快。教学也是如此。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必须及时而认真地批改,才不至于影响后面的教学。

   李玉臻老师,被师生评为“最美女教师”。李老师获此殊荣,不仅仅是因为“美女”教师,更重要的是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她对学生有爱心,教学充满爱意,课堂堪称爱的港湾,课上,她亲切,面对笑容回答学生的提问。课下,李老师又成了学生的“姐姐老师”,课空,一批批女生来办公室找李老师说话。李老师还有“一绝”,那就是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无人能跟她竞争。应该说,李老师的道行很全面,作业教学落实得好,又是她教育的特色。如,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李老师的几个课代表雷打不动地来办公室“请示”作业布置情况。师生一起商量研究,设计得十分详细、具体、明确,李老师那时就提出个性化作业理念,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因人因学而异,尖子生、后进生、边缘生,均有所侧重。而且她抓作业非常严,完不成作业的要立即谈话,批改作业必做记录,每学期她都要用上两三个作业批改记录本。另外,她喜欢面批作业,顺势跟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交流。当时下午第三节课后,很多老师都急着赶回家做饭,李老师往往在办公室待很久才离开。即便晚上,李老师也常来办公室,除了备课,就是找学生谈话。众所周知,作业教学重在抓落实。李老师在此方面做得最好,自然收获了“最美女教师”的称誉。

        优良传统之六:甘做书香校园建设的排头兵,矢志不渝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焉能少了书香。语文教师,在书香校园建设方面,相对于其它学科老师来说,更应积极地投入到各种读书活动中,为构建文明校园做出更大的贡献。自上世纪八十代起,在老一辈语文名师的引领下,我组形成了大语文教学传统,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语文学习活动,重视经典阅读指导,尝试写作教学教改,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作文大赛。一系列语文创新学习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促进了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可圈可点的人物,崔校长就是这样一位语文人。

  崔久华副校长,多才多艺,从语文教师走上领导岗位。我同崔校长在1993—1994学年同年级共事一年,记得那年他教高一7班,同时兼任办公室秘书。我记得很清楚,崔校长常跟我们探讨如何开展读书活动,如何构建文学课堂等话题。当时,他的语文课代表在文学社很活跃,算是骨干,实际上这也与崔校长的引导教育分不开。崔校长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几乎天天听课,尤其语文公开课,有课必听。每次听完,立即组织评课,这是崔校长给语文教研吹来的一缕春风,极大促进了语文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此外,他还要求教学处制定学校书香校园建设长期规划,要求语文学科教研室把国学经典诵读、读书征文活动常态化、正规化、专业化。目前,在高考应试的压力下,语文教学正渐渐蜕化成试题教学,崔校长毅然用一己之力迎来语文教学的回归,真可谓智贤之举。

优良传统之七:她们一辈子游弋在“周记”中,痴心不改

   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作业不单纯指试题练习、作文等,为有效落实大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老师自身“发明”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作业,如读书笔记、周记、知识积累、练字、小报编写等。其中,“周记”算是大杂烩,有知识积累、读书摘抄、文学练笔、生活随笔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批阅最困难,批完一个班的周记,往往要花一个周的时间,其劳神费力的辛苦滋味,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语文组的女教师却喜欢干这样的活儿,很多女老师一辈子游弋在“周记”中,乐在其中,痴心不改。例如,程明芳老师,我市语文骨干教师,教海美丽浪花无数,最喜批阅学生周记。她说,批周记,不是在看学生写了多少内容,而是借此机会多跟学生交流。学生在周记中,写了自己很多的故事,如成长的烦恼,进步的欢欣,青春的忧伤,理想的迷茫等等,这些问题,你都要回答,还要给他开出一剂疗治心灵创伤鼓舞前行斗志的好方子。可以说,一个小小的周记本,成了程老师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缘于此,程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姐姐。学生有心事,都愿意写在周记本里,向她倾诉,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学生的信任,让程老师感动不已,于是挥笔写下一句句鼓舞学生的“心灵鸡汤”。现在此摘录几则,以飨同仁。“世上正是有了父爱,才为稚嫩的你撑起了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社会是复杂的,需擦亮我们的眼睛,相信人间自有公理在”;“风雨中这点伤痛算什么,青春的路正是这样崎岖逶迤着伸向远方”;“你是雨中的无伞者,身淋着心却干着,为坚强的你喝彩”……

  语文组感人的故事有很多,尤其在岗的诸位青年教师,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他们不自觉地传承着日照一中的一些优良传统,每天,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是本分,是职责,是平常事,并没有感到伟大,非要说出来不可。他们大多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隐藏,所以,纵使我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或写不完他们身上的“一中故事”。我不想写了,也没有必要写了。我一直认为日照一中的语文老师是学校最可爱的人,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团队。因为,他们无怨无悔的做着应该做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想感动谁,不想让谁赞美,他们只是想,今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乐矣,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