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日照一中教学常规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6-07-19 15:15 【查看次数】:

为加强教学工作管理,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日照一中教学工作常规》。

(一)教学工作总体要求

教学工作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相互协调的若干环节构成。教学工作进程大致可分为制订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辅导、教学考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等环节。在教学各环节中,应认真落实学校提出的“精、实、活、雅”和“三味书屋——趣味、情味、意味”的要求,增强规范意识和效能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学工作常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学管理经验、教学改革成果制定的教学工作规范。建立与遵循教学工作常规,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全体教师都必须认真遵守。

(二)制订学科教学计划

学科教学计划是整个学期(或学年)进行教学的依据,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学科教学计划包括年级教学计划和备课组、任课教师教学计划。这些计划必须在开学前或开学后一周内制订完成,并报教学处、年级批准后执行。

1、制订学科教学计划要做到三熟悉:

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弄清学科总体教学目标和各部分教学目标。

熟悉现行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原则及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各部分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

熟悉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能预计到各类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利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2、制订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方向性原则。教学计划在思想性和技术性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教学指导思想端正,业务研究方向明确。(2)客观性原则。制订教学计划要从客观存在的“学情”、“教情”出发,教学任务的指标要恰当;教与学的活动总量要适度;确定某一项措施时,要讲求整体教学效益。(3)可行性原则。制订教学计划目的是为在教学中实施,因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发现有不切实际的计划或脱离实际的指标,要及时修订。

3、学科教学计划的内容:(1)班级情况分析;(2)学年或学期的教学目标;(3)具体教学措施;(4)教学进度(对教学工作的执行情况应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5)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6)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计划等。

(三)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不备课不准上课。

1、备课要求:

(1)备课程标准:在熟悉课程标准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标对某章节的要求和应完成的任务,以便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了解该章、节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章节的内在联系,研究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点。

(3)备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与需求,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制定应对策略。

(4)备习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题,特别注意题目的典型性。第一,要紧扣课标、教材。第二,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第三,要有层次性,既有巩固基础知识的练习题,也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练习题;既有适合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做的题,也有供少数后进生、优等生选做的题。第四,凡让学生做的题,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教师必须先做一遍,并定出标准答案。

(5)备实验与实践活动。凡是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师课前一般都要演练,做到熟练无误,并拟出具体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估计和防范可能出现的不测事故,做到安全高效。

(6)备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紧紧围绕把教学过程变成激发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体,围绕教与学的心理同步,在讲与练的结合上做文章,在提高学生的知与能上下功夫,并拟定出每堂课的教学步骤和各个环节。

加强学法指导,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辅导等关键处给予点拨。

(7)正确使用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只可作教师备好课的拐棍,而不能照抄照搬,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备课笔记。

2、备课的步骤、程序和要求

(1)步骤:首先个人备课(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必要准备和坚实基础。没有充分的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就流于形式,就会出现一人讲众人听、不深不透的情况,所以,要求集体备课时,教师都必须拿出自己的备课笔记或教案草稿),然后集体备课(年级学科组要提前一周集体备课。组长落实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等。组织充分研讨,集思广益。集体备课的任务是统一教学指导思想,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练习题,统一教学进度,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最后制订教案(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写出教案。教案一般应该列出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通过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活动,体现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案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青年教师必须写详案,有经验的老教师可以写简案)

(2)模块备课的程序和要求:宏观把握-分段安排-超前备课-分工主讲-集体研讨-确定教案-课后反思-修改完善-文本存档--检查评估

宏观把握----处理好各个学习领域和科目中模块之间的关系,以模块为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要深入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有教学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开展,避免学习过程的分散所导致的主题偏离或迷失。科学合理安排学时,注意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和合作交流,确保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分段安排----在整体把握模块的前提下,将模块的内容以1—3个周的时间为单位分解成相对成块的次主题,围绕次主题展开以学时为单位的备课,注意每学时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良,最终落实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超前备课----至少提前1周备课。研读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经验,通读不同版本的教材,聚焦本校使用的教材,写出教案和所需的教学条件。

分工主讲----在个人提前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分工主讲,主讲人先说课后集体讨论,主讲人再上研讨课。

集体研讨----主讲人上完研讨课后,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对照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学科组集体进行第二次讨论。

确定教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集体备课的教案,进一步形成个人的教案。

课后反思-----依据教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并如实记录在教案上。

修改完善-----根据以上程序,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进一步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

文本存档-----学科组和每位教师都要将修改完善后的教案存档,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教案要形成电子文本,建立新课程实验的资源库。

检查评估-----学校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教案,检查和抽查结果纳入教师和学科组的评价体系中。

(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课前必须重新熟悉教案,检查必要的媒体和教具,作好上课的充分准备,务必以最大的努力去提高效率,争取最佳效果。

1、学生上课至少应提前3分钟进入教室(上下午第一节为预备铃声响后),老师至少提前2分钟进入教室。老师进入教室后首先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做好出勤记录(考勤结果将纳入学分认定),对迟到、缺勤等情况,课后酌情处理,并告知班主任。

2、上下课程序规范,加强过程管理。上课铃响后,老师说:“上课!”班长喊:“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回答:“老师好!”老师向学生鞠躬致意后,班长喊:“请坐!”然后开始上课。上课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维护课堂纪律,正确处理课堂中的突发情况;下课铃响后。老师说:“下课!”班长喊:“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再见!”学生回答:“老师再见!”

3、教学内容要正确无误。对教学内容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的揭示,必须准确无误,知识层次清楚,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4、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必须重点突出、有机结合并落在实处。

5、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要体现得好。教师要始终处于教与学的主导地位,教多少,怎样教,怎样为学生架设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教师心中都要有数,运用自如。不能用单纯的“灌输”或机械提问来代替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求教师的出发点要一定踏踏实实地为学生的学会和会学服务,不能故弄玄虚耍花架子;二是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及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从学生是否学会和会学检验教学效果;四是要求教师建构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思维训练是智力开发的中心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来强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一,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

6、讲要适当,练要适度。讲的适当主要指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或者说,讲学生之所需。当讲者,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知识内部联系,点拨学习方法。讲解要正确清楚,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重点内容要讲深讲透,课时小结要紧扣重点,练习题围绕重点;讲联系就是讲新旧知识的联系,讲部分知识与整体(整个学科)的联系,以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探究式和接受式方法学习,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练的适度就是按照教案上的题目,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练习题,使他们各有所得。有些学科除笔练外,还可以口练,开展实践技能测试。除课内练外,还可留适当的课外作业。

7、难易适当,进度适中。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前进。但是难度又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水平。讲评的起点要照顾绝大多数。练习题应分开档次,使各类学生都有所获。教学进度,总体上必须按学期计划执行,但具体章节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8、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师心目中要装着全班学生,要下苦功培养良好班风、学风,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总的要求是“促差递进,保底拔尖”。具体要求是教学的起点和进度应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准。攻破难点要发挥优生的优势,在新知识讲述告一段落时,要注意检查后进生的理解程度。布置作业最好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分层要求,有些学科可布置一定数量的选做题。

9、语言准确,清晰文明。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用语,每位教师都要自觉使用普通话,并力求准确简练、清晰条理、生动有趣、亲切自然、富有感情和启发性。

10、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特别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必须科学有效。不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要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1、板书、板图工整、清楚。板书板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设计精巧,布局合理,逻辑严密,重点突出,美观醒目,正确无误,字体规范,书写优美。

12、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补教补学。每上完一章、一节课,都要通过观察、提问、作业或考核等信息反馈办方法,了解教学效果,发现漏洞及时补教补学,以达到堂堂清、段段清的要求。

13、培养学习习惯,点拨学习方法。要注意指导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养成“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做题,课后归纳总结”的好习惯。要教育和训练学生注意知识结构化,听课时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思路,解题时首先理清思路,并力求做到做题、书写规范化。

14、以身作则,堪为楷模。教师的仪表、言语举止要落落大方。治学要严谨,行为要规范,不迟到,不提前上课,不拖堂,严禁旷课。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要尊重学生人格,严禁讽刺、侮辱与体罚。

15、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要保持适当密度,提高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单位时间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课后要认真总结教学得失,写出教学后记或小结。

16、教师不得利用自习课时间上课。

17、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荐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五)批改作业

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把学生的知识变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批改作业是掌握反馈信息、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查漏补缺,不断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应精选习题,严格控制作业量,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提高书面作业的效益。

1、按时检查,及时批改。教师布置作业,一定要及时检查,检查学生是否全部完成了。如果没有完成,应了解未完成的原因。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及时批改下发,如因故未按时批发,应向学生说明原因。

2、从实际出发,认真批改。作业是全批全改还是部分批改,可从实际出发,因学科而异,由学校参照上级有关规定决定。不论批改多少,必须覆盖班内各层次学生,要讲求实效,改完后教师要对全班作业情况心中有数。在批改作业中,教师必须认真细致,不仅要指出对错,而且应指出出错原因,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技巧,部分学生还要面批。批语应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提高的建议。要注明批改日期。

3、严格要求,讲究规范。严格要求,讲究规范是对学生进行严谨学习态度的一种训练。教师批改作业时,不仅要批改学生做错的部分,还要指出学生做题、书写中的不规范之处,要求他们改正,而且要研究学生的思路,及时指导。

4、做好记录,及时规范。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错误,教师要作好记录,归类排队。讲评要有代表性,讲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5、积极慎重地进行批改作业的改革实验。条件成熟的学科,作业批改要进行改革实验,其核心是吸收学生参与批改。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订正,修改错误,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6、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纳入学分认定。

(六)辅导

辅导是教学上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重要手段。

在加强班级教学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加强集体和个体的辅导,使后进生进步、中等生提高、优等生冒尖,确保全体学生各自的知识缺陷得到及时弥补,从而尽快提高。

1、熟悉学生情况,拟定辅导计划。

教师可以通过听、看、查、改、析的方法,全面深入掌握学生的情况,研究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落实辅导对象、时间、地点、内容、措施。

2、实施辅导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分类是辅导的依据,提高是辅导的目的。

(1)各科教师要严格按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对学生分类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辅导。特别是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既要及时弥补其知识缺陷,又要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尽量防止两极分化。

(2)教师集体辅导不得占用学生的自习课,也不准变相上课,但学生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向教师质疑问难。

(3)课外辅导要有计划性,要鼓励学生互教互学。要支持或组织学生成立各种课外兴趣(自学)小组,鼓励学科冒尖,独立钻研,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2、开展课外活动,发展个性特长。

(1)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和假期生活的指导,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2)通过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增值评价),充分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既重视结果,又关注过程,促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评价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1)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①目标多元

◆学业成绩  

◆成长记录袋

◆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②评价方式多样

◆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方式。

◆质评和量评有机结合,学业成绩以笔试为主,其他指标以学生的质评为主。倡导自我评价。

◆学分认定与等级评定结合。

◆关注表现性评价。

③评价结果的运用,质评和量评及时反馈,进一步诊断、激励,促进提高。

(2)实行模块考试或考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要认真探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在平时的检查、测验中,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考试次数不宜过多,课堂或单元检测可以随堂进行,不准随意停课或调课。

考试前,教师应拟好复习计划,在学生自己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课标的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复习,促进学生的知识深化、系统化。

要认真探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在平时的检查、测验中,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重要的统一考试不得由任课教师本人命题,命题要深浅得当,着重双基,考核能力,注意梯度,其中模块考试的及格率达到85%以上。各类考试,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答卷,杜绝作弊现象。

每次考试后,教师均要做好讲评工作,并进行质量分析,填写好质量分析或记录,以利于落实对学生辅导措施,进行高一层次的查漏补缺工作,并纳入学分认定。

2、教师评价

学校要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考评制度,既要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项目。要建立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1)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价。

(2)加大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的运行力度,实行“责任制”,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和个人潜能。

(3)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制度,采用适于新课程改革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教育教学质性和量化综合评价。注重现时表现和预期表现的结合、现时成绩和发展成绩的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等。

①评价指标

◆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度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科学有效使用(陈述性知识—讲授、程序性知识—启发探究、策略性知识—引导体验、多媒体使用)、教学设计对课程模块的整体性把握、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对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运用(及时、动态、灵活)。

◆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情况。

◆参加教研活动的质和量、活动中的交流与反思,备课的精细度、作业批改质量和教学成绩。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成效。

◆职业道德和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等。

②评价方法

◆以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为主,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

◆定性和定量结合。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权重各占50%。

③评价结果的运用

及时反馈,不断矫正,促进改革,与晋职、补贴、提升、考核挂钩。

(八)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校教职工都应重视教学研究工作。

1、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探索高效教学模式;探索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有效管理、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等。

2、教研组应充分发挥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从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3、教师要增强改革意识,当好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不断反思、研究和创新,积极承担实验课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学校领导要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支持并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坚持听课和上课制度。

(九)教改实验

1、全校教职工都应围绕教学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教改实验,促进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2、教学改革实验应在论证可行的基础上进行。教改实验的选题应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努力探讨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进行教改实验的主力军。学校应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教改实验。

3、建立教改实验档案,并以此作为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改实验成果要从实验难度、实验效度、可推广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经过充分论证后方可推广。对于在教改实验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应予以表彰和奖励。